专题内容库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专题内容库

张翼:社会主义有点“潮”

发布时间:2017-05-12 17:00:20 作者:

  3月的长沙,一直阴雨绵绵,好像上次去韶山,也是这样的天气,在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一些年轻的志愿者总是会很熟悉地讲解纪念馆的种种和毛泽东同志的生平,那时候,大家总会变得很安静,即使自己也知道那些故事,也愿意去重新听一遍。

  对我来说,那是段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历史。

  这里,有种永不过时的“潮”,叫梦想。

  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他的梦,是救中国。

  1916年,李大钊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投身于反日反袁的斗争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从这时起,李大钊在讲坛上、报刊上和通信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帮助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一些老革命家,培育众多的青年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8年,他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是中国人民接受十月革命道路的最先表现。他的梦,是社会主义中国。

  1949年的春天,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说,来得特别早。此刻,东北全境解放,浩荡入关的东野大军已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淮海战役进入决胜阶段,长江以北尽在掌控之中。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5月27日,上海解放。10月,开国大典。那时候,共产党人的梦,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士,为旧中国的一切画上句号,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有时候,我会觉得,谈梦的时候,前面要加上自己祖国的名字,这个梦会不像梦,会很宏大,更像是一个目标,类似于中华崛起,或者国家富强。梦想,不都是很遥远的吗?

  可是,遥远的梦想也需要一步步的实现。

  而这种实现梦想的“潮”,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实现“社会主义”,或者说实现“共产主义”,在一部分国家或者地区,通过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建立起来,建立一个由工人阶级执政的社会——这,成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伟大梦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为指导思想的党。只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带给我们胜利,没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将社会主义定为基本道路,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延续。这里,又可以念出一大串的名字: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董必武、彭湃、施存统、周佛海,当然,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这样的朋友圈,着实是牛。

  原来,做一个梦想家,首先要成为一名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

  现在,一大批年轻党员、年轻干部走上各自的岗位。这些同志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是党的事业的新生力量,但不少同志缺乏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新形势下面临的考验和诱惑日益增多,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更为复杂。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其实,社会在进步,问题总会涌现,思潮也在不断变化。有人说,谈社会主义很枯燥,其实不然。

  有种“潮”,叫与时俱进,直面问题。

  这段时间,《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全民关注,它的题材是年轻人感觉无聊到爆的“政治”“反腐”,可偏偏创造了收视神话,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题材敏感、台词劲爆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作品本身质量过硬,没有刻意迎合市场。

  《人民的名义》剧中,大老虎受到了党纪国法的处理,为反贪事业差点献出生命的陈海苏醒,正义战胜了邪恶。该剧获得成功,创作者周梅森说,这反映了当代中国各个社会层面,尤其是政治生态层面的中国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受众的共振。“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现实主义的成功,文学坚守的成功,贴紧时代、反映人民疾苦的成功。”

  反腐倡廉,利国利民——这不正是《人民的名义》所弘扬的社会主义主旋律吗?谁说社会主义不“潮”呢?

  当然,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显得更“潮”:这其中,有淡泊名利、心系祖国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有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有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县委书记焦裕禄,有把自己的身体投入石油的工人王进喜,有一腔热血洒向西藏高原的孔繁森,还有近年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警界女神警”任长霞……

  而这种“潮”,就是信仰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在旧中国时候是,在新时代同样是。而这个时代,共产党人更应该有坚定的信仰。

  习近平同志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俗话说得好:“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要有信仰,才会有精神力量,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我们共产党人必须要有信仰,才能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才会对生活有所敬畏、有所追求,才能谱写出人生的壮美诗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闭目沉思、掩卷遐想,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坚守和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歌曲《南泥湾》中唱的那样,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各种社会背景的人,来到了一块贫瘠、荒凉的土地,通过劳动将其打造成一个遍地是牛羊、处处是花香的福地,人民快乐劳动,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形态。

  共产党也正是这样,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提供了一种不依托寄望于超验之彼岸世界又超越世俗价值、能让亿万人民信受奉行的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努力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虽然面临众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已经过时,它实际上植根于一个人的内心,也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这种力量生生不息。

  因此,有梦想,能实干,与时俱进,心怀信仰,并且为之奋斗,就是社会主义最“潮”的事。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31-88258800(传真)

西院地址:长沙市望城区银星路二段599号老三栋(邮编:410219)

东院地址:长沙市开福区蔡锷北路485号(兴汉门)(邮编:410008)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