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四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版大家庭又添三位新成员:泰文版、柬文版和乌尔都文版。截至目前,这部全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著作,已经被翻译成16种语言,全球发行达到620多万册。
而当我们把时钟往回拨至1989年初夏,一位名叫福山的日裔美国人在他那篇著名的“历史的终结”论文中预测,人类社会已抵达意识形态演化的尽头,西式自由民主制度已无可争议地变为各国独一无二的选择。
时间过去不到30年,曾经全世界粉丝无数的“终结说”,已渐渐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之著作,各国圈粉无数。
500年前,也是一本书,突然就在欧洲大陆“火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他描绘的幸福海岛,一时间成为欧洲大陆的“潮流圣地”。
期间,社会主义一直以“空想家”的姿态,活跃欧洲。直到1848年一部只有23页的德文小册首印。这部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名为《共产党宣言》的小册,迄今仍牢牢占据“改变美国的20本书”的第五名。
冬宫的一声炮响,共产国际有了自己的章程。红色苏联成了世界各国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只是,当强大的苏联一朝解体;当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世界多数国家,都普遍认为“历史终结”后,人类面临的唯一问题“是如何实施西式自由民主的具体技术细节”;当美式民主在全球推行时,中国,这个依然坚持走自己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显出几分孤独。
历史,从来不会真的按着某一个人的预测发展,它有其内在逻辑。伊拉克或许有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但这种形式苍白无力。面对内政外交之困,民众生活之苦,恐怖袭击之忧,谁还会相信“有了民主就有了美好”?
一个国家选择的政体,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历史民情,就仿佛一个人穿了双不合脚的鞋,磨脚、破皮、流血不可避免,除非换一双合适的鞋。
曾经显得几分孤单的社会主义中国,近三十年间,虽经历世界大潮的几番冲击,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四个自信”,是共产党人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始终保有战略定力的主要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贫困人口减少7.9亿,占全球减少贫困人口总数的71.82%;中国制造全球广受欢迎;中国发起并创办的亚投行“招来”50多位创始成员;一带一路和丝路基金引领开放的中国走出去,结交更多的“丝路”朋友……
当其时,美国经济持续走弱,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遇经济制裁,欧洲深陷“难民潮”“脱欧潮”“恐怖潮”,伊斯兰世界无力关上恐怖主义的“潘多拉盒子”。只有中国,仍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刚一推出,便掀起了一股社会主义风潮。全球各地的人们,希望能从社会主义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路中,寻找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案。
这部全球圈粉的著作,再次将“社会主义”推向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社会主义中国,魅力无限。